打造豫中南地區(qū)現(xiàn)代化區(qū)域醫(yī)療中心

      您的位置 :首頁 > 科室導航 > 非手術科室 > 消化內科 > 健康教育

      「科普」結腸息肉:腸道里的“小肉球”,離腸癌有多遠?

      來自: 消化內科 黃德峰 時間:2024-10-23 點擊率:

        一、什么是結腸息肉?

        結腸息肉是突出于結腸黏膜表面的異常增生組織,形似“小肉球”。根據(jù)病理類型可分為: 

        1、非腫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癌變風險極低)。 

        2、腫瘤性息肉(腺瘤):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混合型腺瘤(癌變風險較高)。 

        關鍵數(shù)據(jù): 

        1.我國結腸息肉檢出率約10%-30%,50歲以上人群高發(fā)。 

        2.癌變風險:約80%-95%的結腸癌由腺瘤性息肉演變而來,但并非所有腺瘤都會癌變(癌變需5-15年)。 

        二、癥狀隱匿,這些信號別忽視

        1.多數(shù)無癥狀:約70%的息肉在體檢時偶然發(fā)現(xiàn)。 

        2.可能出現(xiàn)的信號: 

          A.便血:鮮紅色或暗紅色血便,易與痔瘡混淆。 

          B.排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秘或兩者交替。 

          C.腹痛:隱痛或脹痛,多位于下腹部。 

          D.黏液便:大便表面附著黏液。 

        3.警示信號: 長期貧血、體重下降、腸梗阻(腹痛、腹脹、停止排氣排便),可能提示息肉惡變或較大息肉阻塞腸道! 

        三、六大高危人群,你在其中嗎?

        1. 年齡>40歲:隨年齡增長,息肉發(fā)生率顯著上升。 

        2. 家族史:家族性腺瘤性息肉?。‵AP)、林奇綜合征等遺傳性疾病。 

        3. 不良飲食:高脂肪、低纖維、紅肉及加工肉類攝入過多。 

        4. 生活習慣:長期吸煙、酗酒、缺乏運動。 

        5. 肥胖與代謝病:BMI>28、糖尿病、胰島素抵抗。 

        6. 腸道炎癥: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炎癥刺激黏膜增生)。 

        四、確診與評估:關鍵檢查手段

        1. 結腸鏡檢查(金標準): 

           A.直接觀察息肉形態(tài)、數(shù)量、大小,并取活檢或直接切除。 

           B.推薦40歲以上人群每5-10年篩查一次,高危人群縮短間隔。 

        2. 影像學檢查: 

           A.CT結腸成像:適用于無法耐受腸鏡者,但無法取活檢。 

           B.糞便潛血試驗(FIT):初篩手段,陽性者需進一步腸鏡檢查。 

        3. 病理診斷:明確息肉類型(腺瘤/非腺瘤)、是否伴異型增生。 

        五、治療策略:早切早安心

        1. 內鏡下切除: 

           A.小息肉(<5mm):活檢鉗直接鉗除。 

           B.中等息肉(5-20mm):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 

           C.大息肉(>20mm):分片黏膜切除術(EPMR)或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 

        2. 手術切除: 

           適用于巨大息肉、內鏡無法切除或疑有癌變者。 

        3. 術后隨訪: 

           A.低風險腺瘤(1-2個,<10mm):5-10年后復查腸鏡。 

           B.高風險腺瘤(≥3個、≥10mm、絨毛成分或高級別異型增生):3年內復查。 

           C.家族性息肉病:每年復查,必要時預防性結腸切除。 

        六、預防與生活管理 

        1. 飲食調整: 

           A.多食:全谷物、蔬菜、水果(富含膳食纖維和抗氧化劑)。 

           B.少食:紅肉、加工肉類(香腸、培根)、油炸食品。 

              2.生活方式干預: 

           A.戒煙限酒,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 

           B.保持BMI<24,腰圍<90cm(男)/85cm(女)。 

        3. 藥物預防(需遵醫(yī)囑): 

           A.阿司匹林:可能降低腺瘤復發(fā)風險,但需權衡出血風險。 

           B.鈣劑、維生素D:部分研究顯示可抑制息肉生長。 

        七、長期管理:防癌變三原則

        1. 定期復查:根據(jù)息肉風險等級嚴格隨訪,避免“一切了之”的僥幸心理。 

        2. 家族篩查:直系親屬有結腸癌或息肉病史者,建議提前至40歲甚至更早篩查。 

        3. 關注癥狀變化:便血、排便異常持續(xù)2周不緩解,及時就診。 

        誤區(qū)澄清: 

        “息肉切除后不會再長”:錯!切除后仍有復發(fā)可能,需定期監(jiān)測。 

        “小息肉不用管”:小腺瘤可能逐漸長大并癌變,發(fā)現(xiàn)即應切除。 

        “腸鏡太痛苦”:無痛腸鏡已普及,全程無感,無需恐懼。 

        總結:結腸息肉是腸道健康的“預警信號”,早發(fā)現(xiàn)、早切除可有效阻斷癌變路徑。40歲后無論有無癥狀,建議至少做一次腸鏡篩查。記?。侯A防腸癌,從關注一顆小息肉開始! 

      您可能還要了解這些
      預約掛號 門診出診 特色醫(yī)療 檢驗查詢 病案復印 微信公眾號 微博 返回頂部
      亚洲AV岛国动作片在线观看,最精品无码国产手机在线,A级毛片免费无码,久久综合激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