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鳴的心理學問題
耳鳴為無相應的外界聲源或電刺激,而主觀上在耳內或顱內有聲音感覺。耳鳴按時間分類可分為急性耳鳴(近期數(shù)天至3個月)、亞急性耳鳴(4-12個月)、慢性耳鳴(病程大于12個月)。大家關注比較多的應該是慢性耳鳴,慢性耳鳴的病理生理機制并不僅僅限于聽覺系統(tǒng),而是同時與神經、精神系統(tǒng)及患者的主觀心理反應有相當程度的聯(lián)系。心理因素可以是耳鳴的原因,也可以是耳鳴的結果。心理因素引起的耳鳴,是典型的心身疾病。美國耳鳴指南中明確指出耳鳴包括兩部分,一部分為生理因素,一部分為心理因素。急性耳鳴和亞急性耳鳴可能以生理因素為主,而慢性耳鳴,則以心理因素為主,并且隨著病程的進展,心理因素的比例逐漸增加。因耳鳴就醫(yī)的慢性耳鳴患者常常還有其他諸如睡眠不佳、注意力差、記憶力減退及心緒不佳等伴隨主訴。
耳鳴的神經心理模式
大腦邊緣系統(tǒng)在耳鳴癥狀群的產生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也是耳鳴有關心理反應的主要產生部位,大腦邊緣系統(tǒng)是控制行為與情緒表達的重要結構,主要結構有大腦額葉、眶額皮層、丘腦內背側核與前核、端腦鞍區(qū)、邊緣葉、海馬、基底節(jié)的杏仁核及下丘腦的部分結構。在耳鳴病人,與耳鳴相關的神經電活動經皮層下聽覺結構或聽覺皮層到達邊緣系統(tǒng)。自主神經系統(tǒng)也可能參與耳鳴癥候群的產生與維持。自主神經系統(tǒng)的活動可以受到邊緣系統(tǒng)和大腦皮層的影響,反過來又可以影響邊緣系統(tǒng)和大腦皮層的活動,間接地影響患者的心理感受。
由于耳鳴引起的主觀認知多數(shù)情況下有別于自然環(huán)境中存在的聲音,加之多數(shù)患者對耳鳴的出現(xiàn)懷有不理解、疑慮或恐懼等不佳心理反應,因此與耳鳴有關的神經活動輸入在邊緣系統(tǒng)后引起的反應一般是不良或不適反應,其輸出傾向于引起應激反應,即緊張、失眠、焦慮等。
慢性耳鳴患者的心理反應
慢性、重癥耳鳴患者常常同時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抑郁癥、焦慮癥和另外一些心理病癥,如軀體型心理病癥中的軀體癥狀癥、疑病癥和疼痛癥、強迫癥等。睡眠障礙也是重癥耳鳴患者的常見主訴,并可使耳鳴癥狀加重。焦慮癥患者往往過度關注耳鳴,表現(xiàn)為情緒緊張、入睡困難,部分患者有強迫癥表現(xiàn),關注點始終在其耳鳴上,往往感到耳鳴格外擾人。抑郁癥患者更多見于慢性耳鳴,有典型的抑郁癥特征,如興趣喪失,情緒低落;食欲改變;精力減退,疲乏感;自我評價過低,有內疚感;有自殺意念或自殺、自殘行為;睡眠障礙。睡眠障礙是指睡眠的質量持續(xù)長時間的不滿意狀況。表現(xiàn)為難以入睡、維持睡眠困難和早醒。耳鳴嚴重程度的改善與睡眠改善有著密切的關系,其密切程度甚至超過患者主觀耳鳴響度感受對耳鳴嚴重程度的影響。
耳鳴的心理學治療
耳鳴的心理學治療是指通過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方式等方法,來影響及改變被治療者的心理狀態(tài)及心理障礙,從而達到打斷惡性循環(huán)、治療耳鳴的目的。耳鳴的心理治療主要應當由受過專門訓練的專業(yè)心理治療師實施,了解和認識心理反應在耳鳴中的作用,發(fā)現(xiàn)耳鳴患者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解決耳鳴患者的心理障礙。耳鳴治療效果的評價是:耳鳴的減輕及焦慮的解除,并非如其他疾病一樣稱為治愈。
雖然耳鳴不是一個疾病實體,其本身也并不會給機體帶來具體損害,但慢性、重度耳鳴可以嚴重影響病人的正常生活,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臨床上應重視心理問題對耳鳴的影響,使患者的心理異常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以提高耳鳴治療的療效,減輕病人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