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我院脊柱外科成功為一位頸7椎體粉碎性骨折患者安裝3D打印人工頸椎椎體,目前患者四肢活動自如(肌力Ⅴ級),恢復狀態(tài)良好,經檢索,此項技術為河南省首例3D打印人工頸椎體置換技術,填補了我省3D打印領域的一項空白。
人的頸椎由7節(jié)組成,頸7椎體位于頸胸結合部,此處位置深、顯露較為困難,而且由于肩胛骨的遮擋,X線片檢查、術中透視均不易看清楚,從而容易導致頸7椎體骨折的漏診、誤診,并給傳統(tǒng)手術內固定的安裝造成了很多困難。
該患者頸7椎體粉碎性骨折并壓迫脊髓,脊髓是支配四肢活動、大小便功能的重要神經,一旦損傷會造成高位截癱。解除脊髓壓迫就要切除骨折的椎體,傳統(tǒng)的方式是取自體髂骨或應用人工鈦網籠替代并支撐頸椎,這兩種方法服帖性較差。
據關節(jié)脊柱外科病區(qū)副主任兼脊柱外科副主任李玉偉介紹,關節(jié)脊柱外科在院長王海蛟教授的帶領下,始終瞄準國內最領先技術,多年來致力于打造科研型團隊,將先進科技融入臨床治療當中,更好地為廣大患者服務。此次市中心醫(yī)院采用3D打印人工椎體,避免了取自體骨的弊端,而且3D打印的人工頸椎椎體,符合頸6椎體下端面的弧形、胸1椎體上端面的斜坡形狀,與上下椎體符合度高。3D打印椎體的最大亮點是設計成海綿狀的微孔結構,整個內植物都是由微孔組成的,目的是讓人的骨頭可以直接長到微孔里面,與內植物實現(xiàn)融合。
3D打印技術
3D打印作為一種新技術,從概念的提出到現(xiàn)在已有35年,但在醫(yī)療領域的應用不過短短數(shù)年。該技術的關鍵是3D打印可以無限接近地復制所需修復的人體組織,并重建該組織,患者術后的恢復情況相較前期的鈦網修復有著較大的提升。